似發展(育)障礙 實為「依附障礙」的成人
単行本: 277ページ 出版社: KADOKAWA/角川学芸出版 (2012/5/24) 言語: 日本語
ISBN-10: 4047035076 ISBN-13: 978-4047035072
発売日: 2012/5/24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18.8 x 12.8 x 1.6 cm
依附障礙是孩童時期的經歷,後天形成,卻像基因遺傳般強而有力地影響著一個人,有障礙發生的可能,需要預防。(p39)
你是發展(育)障礙嗎?你有發展障礙傾向嗎?你被診斷為ADHD或自閉症嗎?
若是有障礙的話,一般會認為是「天生」腦功能產生的問題;但是,卻不一定能如此斷言。
有才一歳半就是依附障礙的案例,和發展障礙酷似,連「專家都很難馬上分辨出來」。(p171)
目次
書籍內容簡介
所有疑難雜症的陰影,可以說,都潛藏著孩童時期經歷的影響。日本精神科醫生發現這個事實,「依附障礙」相關的書籍多到不下於發展障礙。
內摘:幼少期的心理創傷使罹患心臟病、肺癌等風險升高。經常被誤診為ADHD的依附障礙孩童。幼少期遭受的錯誤對待,成人後也持續影響著。幼少期的遭遇使大腦產生異變。
幼童時期因養育者給予的關愛不足,出現了「愛情遮断症候群」現象,發展遲緩。在悲慘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經常可見發展障礙的問題及心理創傷的精神病症。
但是,一般家庭成長的孩子,也有可能因為教養失當的錯誤對待,而反應在孩子一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岡田尊司醫生寫了很多本依附障礙相關的書籍,目的是要呼籲大家重視這塊吧?
他的另一本書《愛着障害 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 (光文社新書)》寫了,許多人覺得活得很累的原因,是因為3個人裡面,就有1個人是反抗、矛盾型的依附障礙。
成長(孩童)時期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及問題,因而成為反抗、矛盾型依附障礙的人,不斷在意他人臉色的過活,長期下來壓力累積。
健康相關的書籍上寫著,強壓下來的情感代價,會反應在生理上,身體會發出NO的訊號=生病;成長(孩童)時期強壓下來的感覺、情緒造成壓力。
不斷為了符合雙親及周遭人的期待,對於別人無法拒絕、NO說不出口。到最後身體受不了了,只好以生病來傳達NO訊息。
這本《愛着崩壊子どもを愛せない大人たち (角川選書)》書是《愛着障害 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 (光文社新書)》的續集之作。集合了120篇以上的論文內容,但又不過於專業術語滿篇的一本書,很容易閱讀。
何謂依附障礙?
依附障礙如數本書上所寫,在成長(孩童)時期與養育者(雙親)之間因某些原因而關係不順遂,隨時都覺得活得很累,抗壓性也因此低弱。
孩童時期的養育環境左右著人的一生,最常見的名詞有『成人小孩(Adult Children)』、『內心小孩(Inner Child)』。
許多人沒料想到,覺得活得很累是因為成長時期的經歷緣故。有些人述說自己的童年是模糊沒有印象的;有些人是創造虛假的記憶,只為逃避成長時期的心靈創傷。
確認依附障礙與否,有一些客觀且務實的方法。只要了解該人的依附(與身邊人的關係)模式、尋找依附(關係、愛)的方式、想法、價值觀等等,這就好像調查木頭年輪就可以看出其成長經歷如何、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p28)
孩童的話,可以用「陌生情境測驗」確認其依附模式。讓孩童與母親暫時分開,再碰面時其孩童反應可以看出。(p74)
成人的話,可以使用「成人依戀訪談」來了解其依附模式。如果你閱讀到這裡,邀請你自己做做看。首先,對於你的養育者(父母親、祖父母或其他亦可),請用5個形容詞、簡短5句話,說出你對他們的印象。又,這5個形容詞或簡短5句話,各自有什麼事情發生過,請具體描述。
「依附關係」的類型
1.安定型
孩童—安定型:與養育者再見時會表現開心,主動靠近,要求抱擁。
成人—安定自律型:可以說出與養育者之間的豐富回憶。即使是負面經驗,也是共感、原諒,對於養育者多是肯定的話語。
安定型為親子關係良好的成長經驗。
2.逃避型
孩童—逃避型:無論養育者離去或與之再見面,都無動於衷。
成人—冷漠型:對於孩童時期印象正面,但問詳細時,則回答不出細節。仔細面談後確認其童年並沒有得到良好對待。
逃避型孩童是在,感受不到親情之愛的環境中成長。對於養育者不抱持期待,只要自己快樂就好。又,經常有被規則或方針綁住的束縳感,家讓他有「被強迫的感覺」。
孩童不想要的,卻一昧地給予。亦即,養育者經常忽視孩童感受。逃避型孩童會逃避挑戰及人際關係,因為,缺乏喜悅感和意欲。(p92)
也可能會有失憶致其他人格產生的情形。(p102) 這是遭壓抑的情感,身體說NO的代償反應。
3.反抗、矛盾型
孩童—反抗、矛盾型:與養育者再見時會生氣,甚至打養育者。
成人—拘囚型:無法客觀回想與養育者之間的關係,曖昧地回答面談,對於問題感到生氣。容易陷入情緒中。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混亂。
反抗型孩童是在,親情之愛不穩定的養育者之下成長。
養育者為神經質或體弱多病。養育者的情緒起伏過大,以致孩童對於養育者臉色變得敏感。唯恐被拋棄等不安感強烈;經常採取與內心聲音相反的行動。(p93) 反抗型孩童易有憂鬱及焦慮問題。(p101)
4.紊亂型
孩童—紊亂型:同時出現逃避型和矛盾型特徵。
成人—未解決自律型:問其關於死別及外傷經驗,表現出混亂、沈默、拒答反應。
紊亂型孩童在虐待及混亂環境的家庭中成長。對於養育者,有著親情需求,卻又害怕的情感糾結。
紊亂型孩童容易發展成邊緣型人格障礙及多重人格障礙。(p102)
以上4種依附關係的類型,並非孩童自身的特質,而是與養育者的相處、養育者的教養方式、養育者本身的依附問題所形成的依附障礙類型。(p78,100)
孩童因自身所處情況、環境,對應養育者的教養對待,所產生的結果,而且影響著其一生的生存、依附方式。(p95)
依附障礙與發展障礙的不同
依附障礙依診斷名分成2種
壓抑型依附障礙:想與人親近卻無法,警戒心強。 和自閉症相似。
■自閉症 vs. 依附障礙
依附障礙不單只是心理問題,其催產素、後葉加壓素(或稱升壓素)等腦內生物元素也會起變化。
而這個腦內系統變化,影響其安心感、信賴感、社會性、與人之間的共感、臉部識別等。「不只遺傳會影響腦部系統運作,教養環境也會影響腦部功能發展」。(p126)
現代精神醫療有二種特異現象,
(1)依附障礙,導致邊緣型人格案例增加、
(2)輕度發展障礙的亞斯伯格症案例增加。
…這兩者呈現完全相反的特徵,邊緣型人格者有著偏女性思維的腦袋;而自閉症者則是偏男性思維的腦袋。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這兩者共通的點不少。過度潔癖、完美主義、無法對應曖昧狀況、心智理論不發達…經常焦慮等等。
…有一個假說是,這兩者都有催產素、(後葉)加壓素、腦系統的問題。此問題,因其造成的原因及性別差異而有不同的外顯行為。(p139-140)
■ADHD vs. 依附障礙
近年發現,ADHD容易合併邊緣型人格障礙。孩童時期可能只是ADHD,最後發展成邊緣型人格的案例不少。(p194)
自閉症和依附障礙的成因不同;但,ADHD和依附障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依附關係是成長發展的基礎,發展障礙和依附障礙的關係密切。(p171)
如何改善依附障礙的問題
不斷增加的「發展障礙」案例,其實潛藏著依附障礙的問題。光關注著發展障礙,無法解決每個人的問題。
社會價值觀改變,以自我為中心思考的現在,導致依附關係無法順利建立,而有著發展問題的孩童不少。
許多難以根治的病,究其原因都發現依附障礙的問題,導致治療拖很久,難以治癒。這些都是身體發出NO的訊息,壓抑情感的代價。
小時候未能實現,或滿足的想法、經常在意他人臉色、壓力纒身、身心疲憊等依附障礙的問題,該怎麼辦才好?作者這麼說。
找尋可以信賴的醫生,和有同樣問題的人相知相惜,對於依附障礙應該會有幫助。
總結,認為自己有發展障礙傾向的人,不妨先內視自己的依附問題,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
其他參考>>依附障礙(RAD & DSED)系列文章
筆記整理自:出処―発達障害と似て非なる「愛着崩壊 子どもを愛せない大人た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