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不全家庭
台灣的資訊不多,讓我們先從測驗了解 — 什麼是機能不全家庭?
目次
- 1 何謂機能不全家庭?
- 2 背景
- 3 成因
- 4 特徵
- 4.1 相互拒絕、排斥的家中成員
- 4.2 家庭內觀念、事物,矛盾不斷
- 4.3 家人之間沒有共同感受、共鳴(造成對家沒有向心力、歸屬感)
- 4.4 家人之間欠缺應有的界線
- 4.5 角色錯亂(父不為父,母不為母,兄不為兄,姊不為姊,弟不為弟,妹不為妹等等)
- 4.6 脫離於社會外
- 4.7 曖昧不清的話語
- 4.8 極端的爭論、對立
- 4.9 付帶條件的親情
- 4.10 欠缺尊重
- 4.11 父母是絕對權威,小孩無發言權,發言不受重視
- 4.12 不准哭、不准笑,不准太開心、不准歡樂、不准傷心、不准生氣的情感限制
- 4.13 嘲笑、貶低
- 4.14 重視面子(在意他人眼光、想法)的過度管教
- 4.15 否定孩童原有的個性(特質、心性)
- 4.16 應對社會的功能不全,孤立於社會之外
- 4.17 令人窒息的期待(侵害小孩個體性)
- 4.18 利用
- 4.19 虐待
- 4.20 混亂
- 4.21 完美主義
- 4.22 宗教狂熱
- 4.23 剝奪(剝奪孩子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
- 4.24 父母本身是「成人小孩(Adult Children)」
- 5 總結
何謂機能不全家庭?
沒有所謂正常的家庭,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機能不全家庭」;就好像沒有所謂的正常人一樣。。。。
所謂機能不全家庭是指,「育兒」、「齊聚歡樂」、「歸屬地點」等,一般家庭應有的機能未能發揮,機能失衡的家庭。
這個詞不在於說,機能不全家庭內所發生的不健全事;而是在於指出,在此家庭中孩童所受到不良影響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機能不全家庭長大的小孩,將其成長經歷中的機能不全環境,及於其中所接收到的想法,視為理所當然的成長案例非常多。
又,幼少時,重要的人格養成時期,所受到的親情之愛非常貧乏,因而養成其自戀、自卑、與人之間關係薄弱不順遂、對他人的痛苦無法理解等等的性格。
就這樣,從機能不全家庭長大的孩童,「無法與社會其他人建立健全良好關係的大人出了社會」,形成關係薄弱的人人=的社會。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並非所有於機能不全家庭出生成長的人,全部都會成為這樣子的成人。
背景
家族成員中有酒癮、虐待(包含對小孩惡言、威嚇的態度)、過度依賴等等。而且,此家庭中的父母、祖父母等等,都可能是在機能不全家庭中成長。
在機能不全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無自生能力、無法從家庭逃脱的小孩。還沒有生活能力的小孩,無法從這樣不幸的狀況中脫離,必須接受歪斜扭曲的思想觀念而生活不可。
在孩童時期應該學習到,應有的社会規範及如何愛人、被愛的事,也無法學到,被迫過著像「父母的奴隸」般的生活,吸收到許多歪斜扭曲的思想。
結果,在孩童時期就無法適應孩童的社會,出現許多問題。無法理解週遭孩童為何能自由奔放、悠遊自在的行為。從其他孩童眼中看到的,不是很安靜的小孩,就是行為有問題的小孩。
不管是哪一種,與其他孩童不同價值觀、行動及思考的關係,也容易成為受欺侮的對象,或霸凌他人者。
成因
原因有許多。
造成機能不全家庭的主要原因有,酒精中毒(酒癮)、賭癮、依賴藥物、父或母自殺、父或母死亡、父或母外遇、父母離婚、父或母再婚、被雙親遺棄或威脅遺棄、精神上虐待、肉体上虐待、性方面虐待、家庭不和睦(婆媳不和、姑嫂不容)、家庭内暴力、借地下錢莊的地獄生活、欠債、生活窮困伴隨生活困苦中,有家人生病(重病、照護)、搶遺產、不在期望中出生、不幸(不愉快)的被領養經驗,及父或母過度迷信宗教,這些都有可能使家庭陷入機能不全狀態。
精神科醫生廣瀬久益表示:「在有問題的家庭中,還未能理解的小孩,不斷看到大人之間的爭吵等等,其感受接收的部份不斷增強;面對自身感受的機會卻減少,像這樣的孩子在20幾歲之前,可能會成為友人之間仲裁角色,而有領導者氛圍。
但是,一旦出了社會,就會變成非常在意他人看法、想法的成人,而對於自身的情感、感受卻很薄弱,甚至無法意識到。也很難相信自己,經常會有質疑自己能力等等的不安定性問題。
特徵
由 Steven Farmer 所寫的書《找尋「真實的自我」— 雙親虐待下長大的成人小孩,找尋自我的旅程(ほんとうの「私」のみつけかた―虐待する親のもとで育ったアダルトチルドレンのための自己成長プログラム 単行本 – 2000/1)》中提到,機能不全家庭有幾個徵兆。
-
相互拒絕、排斥的家中成員
-
家庭內觀念、事物,矛盾不斷
-
家人之間沒有共同感受、共鳴(造成對家沒有向心力、歸屬感)
-
家人之間欠缺應有的界線
-
角色錯亂(父不為父,母不為母,兄不為兄,姊不為姊,弟不為弟,妹不為妹等等)
-
脫離於社會外
-
曖昧不清的話語
-
極端的爭論、對立
寫《讓人不幸的父母 人生被剝奪的孩童(不幸にする親 人生を奪われる子供 (講談社+α文庫) 文庫 – 2012/7/19)》乙書的 Dan Neuharth 也提到,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在於,不健全的父母,其8項特徵。
-
付帶條件的親情
-
欠缺尊重
-
父母是絕對權威,小孩無發言權,發言不受重視
-
不准哭、不准笑,不准太開心、不准歡樂、不准傷心、不准生氣的情感限制
-
嘲笑、貶低
-
重視面子(在意他人眼光、想法)的過度管教
-
否定孩童原有的個性(特質、心性)
-
應對社會的功能不全,孤立於社會之外
再進一步,他們都共同指出,造成機能不全家庭的父母有8種模式。
-
令人窒息的期待(侵害小孩個體性)
-
利用
-
虐待
-
混亂
-
完美主義
-
宗教狂熱
-
剝奪(剝奪孩子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
-
父母本身是「成人小孩(Adult Children)」
總結
○ 過度期待(支配小孩)
無視孩童本身特質、個性,要求其按照父母親的期待行動,走父母安排的人生道路。
○ 過度干渉、過度保護
為了滿足自己的想法,小孩做任何事都想知道,甚至插手管,小孩像寵物一樣的寵著。
○ 附帶條件的愛
日常生活未有絲毫連結接觸(不關心),只有小孩做到父母期待的事時才獎勵他。
○ 惡劣的依附關係
小孩是夫妻兩人爭吵的原因-(夫及妻)惡言相向、抱怨對方、小孩懷抱著壓力,忍耐地聽著那些言語,表現出不在意、沒關係的樣子。
○ 暴力暴言
大人經常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心情浮躁。直接對小孩施以暴力、暴語。夫妻經常在小孩面前吵架,且絲毫不覺有任何不妥。完全沒有意識到大人的言、行,深深影響小孩。
○ 忽視(不稱讚)
覺得小孩理所當然應達成父母親的要求、期待,小孩拼命完成也沒獲得讚賞。
○ 否定小孩的存在
將小孩之間做比較。「沒生你就好了…」、「你是白痴嗎?」、「你很笨耶!」等,否定小孩存在的貶抑話語。
在日本,原流傳於類似PPT網站上的稱謂,已被用於各大新聞媒體上,稱這種父母親為「毒親」(此語源來自Susan Forward所著《毒になる親 一生苦しむ子供 (講談社+α文庫) 文庫 – 2001/10/18》乙書)。
社團加入>>家的依附關係 心情紓發互助社團(寫自己的故事)
其他參考>>依附障礙(RAD & DSED)系列文章
同場加映>>
『認為自己有發展障礙傾向的人,不妨先內視自己的依附問題,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
『發展障礙(天生)依其障礙性質,被劃分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ADHD、學習障礙、妥瑞症等不同類型。』
下一頁:自小扮演著角色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