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辨明 發展(育)障礙 or 依附障礙
期刊登載內容。這幾年發展障礙及依附障礙受到相當多人的關注。
我家的小孩和別人不太一樣;小時候內向,長大了還是無法融入社交圈等等,認為自己或小孩是發展障礙,還是依附障礙的人變多了。
但是,究竟是發展(育)障礙還是依附障礙,即使醫療現場的人員也感到混亂,難以判別。
合併運用腦科學,希望能在2歲前提早檢測出孩童的自閉症狀。
電視影像判斷自閉症(ASD)
實驗中提供兩種影像,定型發展孩童看向人臉影像;ASD孩童看向幾何圖影像。
另外,人指的方向,定型發展孩童會看往該方向;ASD孩童則不會。
同時檢測唾液中催產素濃度,定型發展孩童在看向人所指的方向時,催產素有提高現象;ASD孩童則不然。
除人為判斷外,搭配「電視影像」及「催產素濃度」(見第二頁)測試,提高自閉症診斷正確率,以期及早發現。
依附障礙和ADHD的不同
和發展障礙非常像的依附障礙。
『■ 自閉症 vs. 依附障礙』、『■ ADHD vs. 依附障礙』
「無法信任他人」、「不知如何才能被喜歡」等等,有著因依附形成問題的孩童。
這些孩童有著與ADHD、自閉症等發展障礙孩童酷似的外顯行為。(p26)
幼少時期因不當對待導致憂鬱症,若症發年齡早,過程沒有被發現,長期下來重症化,需接受診斷治療。(p4)
依附障礙(RAD)是在不適當的教養環境中產生,是容易生成許多疾病的基本原因。
『幼少期的心理創傷使罹患心臟病、肺癌等風險升高。經常被誤診為ADHD的依附障礙孩童。幼少期遭受的錯誤對待,成人後也持續影響著。幼少期的遭遇使大腦產生異變。』
和發展障礙孩童的外顯行為只有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依附障礙的小孩、成人經常可見。專門診療發展障礙的臨床醫生—杉山登志郎先生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子ども虐待という第四の発達障害》,不當教養是第四個發展障礙。
友田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依附障礙與ADHD雖然表面行為非常相似,但腦活動區域不同。
實驗內容是讓數位小朋友猜牌,猜中就給零用錢。零用錢最多300日圓,最少150日圓。(p5)
定型發展孩童不管零用錢金額大小,其多巴胺分泌使得腦中血液流量增加。
ADHD孩童若是金額小的,則多巴胺不會分泌,也沒有玩的意願。
依附障礙孩童,不管金額給多或給少,其多巴胺都不會分泌,不管給什麼獎品都沒有玩的意願。
不同治療方式=正確診斷與否,影響治療效果
又,ADHD孩童給予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後,即使金額小,其腦中血液流量也會増加。
相對於此,若是依附障礙的孩童,由於幼少期遭受的不當對待,使其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低落,給予催產素劑的治療後,症狀有改善的可能。(p6)
關於ADHD與依附障礙的差異,杉山登志郎醫生也從臨床觀點說過。
依附障礙和注意力欠缺型的ADHD很相似。但是,同樣投與中樞神經興奮劑後,可見其效果的差異。
考量治療的有效性,加入腦科學角度來判別兩者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事。
整理自:出処―脳科学が明らかにした発達障害と愛着障害、その違い
其他參考>>依附障礙(RAD & DSED)系列文章
下一頁:自閉症者 催產素分泌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