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冰箱小孩(成人)?還是發展(育)障礙?
新書: 313ページ 出版社: 光文社 (2011/9/16) 言語: 日本語
ISBN-10: 4334036430 ISBN-13: 978-4334036430
発売日: 2011/9/16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17.2 x 10.8 x 1.8 cm
目次
書籍簡介
依附障礙:和遺傳基因一樣,影響人一生「關係建立、維持」的依附問題。
父母和小孩之間的「牽絆、連繫」稱之為「依附」。一直以來認為依附障礙只會發生在悲慘家庭長大的小孩身上,為其心靈創傷的狀態。
但是,近年來發現,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依附問題」影響。由於在醫學及判定上難有明確的界線,是以作者將其稱為「依附障礙」(Attachment Spectrum)。
在意他人眼光、無法坦率表現自己真實樣貌、內向、對於他人的拒絕或話語相當敏感、不由得意氣用事起來…。這些性格背後,或許是因為孩童時代的依附出了狀況。
什麼是「依附障礙」?
為了讓養兒育女這件事更有效率的進行,過去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進行了一項實驗。父母在農耕施作之餘,輪流教養兒女,以節省時間,預期以此訓練小孩獨立。
但是,因此長大成人的小孩,對周遭發生的事漠不關心、無心與人交流、和人溝通出現問題。這是由於從小和雙親之間的依附未能緊密連繫所造成的依附障礙。(p23)
提出「依附理論」的John Bowlby認為,依附是一種無條件付出的連結牽絆。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則提倡,因為依附所帶來的安心感,稱之為「安全堡壘」。(p26,32)
有一本知名的著作「夜及霧」,作者 — Viktor Emil Frankl 寫自身在德國猶太人收容所內,因為心中有愛戀牽絆的人,而能保持心境平衡及理智,終究活出收容所外的故事。(p35)
不幸的是,許多孩童年幼與雙親生離或死別、雙親的虐待或冷漠,導致依附殘缺,稱之為「反應性依附障礙」的精神症狀。(p29,46)
而即使雙親的對待 “不到" 虐待或冷漠,孩童時期的經驗,仍深深影響一個人至成年、終生,不管是其個性或交友、伴侶關係。
有以下特點,"有可能" 是孩童時期的依附親密未能滿足,所致的依附障礙。(p45)
■ 自尊心缺乏,依賴物質、金錢。性關係容易產生問題
■ 對於自我評價過高,認為自己很特別
■ 很難打從心裡信任他人、愛人
■ 人前扮演著完全相反的自己(人前人後不一)
■ 和人的距離無法拿捏(與AS外顯症狀相似,究因不同)
■ 容易感到受傷、悲觀。抗壓性低。易陷入負面情緒
■ 容易沉溺在過往傷痛中、容易反應過度(與憂鬱症、AS外顯症狀相似,究因不同)
■ 經常看不見他人的優點,只看他人缺點
■ 相較於個性及心靈,更在意他人家世、容貌及學歷
■ 固執、易拘泥小節
■ 笨拙、想到什麼做什麼(衝動)、無計劃性=行事亂無章法(與ADHD外顯症狀相似,究因不同)
■ 易被誤診為發展障礙
■ 不知道如何和孩童相處
■ 難感受他人情感的「情察障礙」、易忽視肚子餓等身體反應的「體感障礙」(外顯症狀與發展障礙相似,究因不同)
■ 依附障礙嚴重者,易成為「邊緣型人格違常」及「自戀型人格違常」障礙
依附障礙的類型
不安型
過度依賴他人,經常黏付的日常關係(請想像如同熱戀中情侶,過熱戀期後仍黏着的關係)。
迴避型
害怕與人建立關係、人際關係上,經常害怕遭人討厭。
恐懼逃避型
同時有不安型及迴避型的情況,想親近他人,又無法親近的自我煩惱著。
上述不穩定的依附障礙,雖然是從小養育環境的關係,但,絕不為就此怪罪父母的合理化原由。
完全沒有教養問題的父母不存在。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拼命養兒育女,無法預期的傷、亡,與其他兄弟姊妹關係所產生的問題,無法滿足每個小孩的期許等,人人皆有可能無法顧及週全。
說穿了,即使是虐待或冷漠的雙親,該雙親本身在孩童時期可能就未獲得完整的愛,因而也有依附障礙的問題也說不定。
這樣看來,這是個無法確認錯誤在誰的爭論,亦即為,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苦於「不穩定親密關係」,有「依附障礙」的成人,不能就此怪罪雙親,問題的成因可能更深、更重。依附障礙會這麼難解,正是因為有人類以來就有的問題,而且可以說,在所有的人種、文化、國家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
不能成為怪罪父母的緣由
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依附障礙也是。不安及悲慟往往成為創造的原動力。因為沒有安全堡壘,豁出去、拼命而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本書或許擅自將一些人歸為依附障礙者,但,探其波瀾萬丈的人生,的確有依附障礙的影子,及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依附障礙的名人(原創者)
尚-雅克·盧梭
自幼失去母親緣由,父親相當溺愛下,經常惡作劇、搗蛋,令人側目的問題行為。(p61,173,260)
夏目漱石
不在父母期待下出生。人前人後不一的養父母,強行給予、灌輸溺愛。失衡的性格,無法由衷相信他人。(p65,126,283,300)
川端康成
自幼失去雙親,身體一直很虛弱。蘿莉控,不是喜愛完整的女性,而是迷戀女性身體的美。(p57,130,274)
太宰治
媽媽及保母的冷漠下,從依附障礙發展成邊緣性人格違常、述情障礙,著作中甚至寫到「我不該生為人」。(p75,156)
比爾・柯林頓
祖父母養大。自述為「成年小孩(Adult Children)」。敏感於他人眼光,無法與人相處,「扮演」著自己,習慣說謊。(p43,90,290)
厄尼斯特・海明威
有一位強勢、任性的母親,經常將其扮成公主人偶模樣。酒精成癮症、憂鬱症,自殺。(p94,116,132,143,149)
其他還有,中原中也(p99)、米歇爾・恩德(p88)、史提夫・賈伯斯(p147,291)、巴拉克・歐巴馬(p41)、赫爾曼・黑塞(p138)、愛利克・艾瑞克森(p150,250,288)、尚・惹內(p161,272)、谷崎潤一郎(p175)、查理・卓別林(p178)、釋迦穆罕默德(p180)、高橋是清(p181)、瑪格麗特・米契爾(p255)等人。
這些人正因為有著無論怎麼書寫、抒發都無法逃脫依附障礙所帶來的心靈創傷,也將其導向成功的路程上,終究找到自己心安、立命的地方。
本書作者認為,「對前述這些原創者而言,依附障礙是不可或缺的原動力;正因為有依附障礙,才能成就其偉大創作。沒有依附障礙而能有跨時代成就的人,少之又少」。(p74,182)
依附障礙 vs. 身心症
依附障礙不只會帶來心理問題,也會造成生理有狀況。例如,我們現在已知,邊緣性人格違常、多重人格障礙與依附障礙有關。
又,書中雖然未提到,但像難以根治的慢性疲勞、纖維肌痛症,有可能就是心理感受到的壓力造成身體的生理不適反應?
不單單只是因為依附障礙造成,也由於不穩定的親密關係,造成一個人抗壓性薄弱。
書上寫到,許多難以治療的病症都與依附障礙有關。不論是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都無效,甚至有可能連和醫生、心理或諮商師都無法有良好的醫病關係(依附障礙造成 “性格" 及 “人際關係無法建立" 的問題),而進一步獲得治療。(p242)
…有依附障礙的人,經常有神經過敏、神經質的傾向,也因此易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的疾病。(p122)
專門看慢性疲勞的內科醫生 — 三浦一樹提到:「和家人、周遭及職場的人際關係不好,造成慢性的心理、生理疾病,是 “容易發作、難以治癒" 的根本原因」。
另一位治療身心症的內科醫生 — 村上正人說:「很多患者並未意識到自己沒有確切的情感認知,亦即情察障礙;對於身體疲勞及空腹感也沒有感受到的體感障礙」。這本書中寫了太宰治患有情察障礙的情形。(p156)
因此,難治的身心症和依附障礙的相關性非常高。要治癒身心症,從症狀本身直接投藥之外,還要填補空洞、受創的心靈,才有可能改善症狀。
如何治療依附障礙
書上寫了幾個治療方法供參考。
■ 現在開始,找尋自己的安全堡壘(找到後,重視、珍惜該親密關係)
■ 正視自己、面對自己,解決未癒合的傷痛
■ 想辦法改善與雙親及家人的關係,填補孩童時期不足的愛
■ 像個小孩也沒關係,盡情享受孩童時期的遊戲、玩樂
■ 用任何方式述說自己的傷心過往。找信任的人說也好,寫下自己看的日記也可以
■ 以你所想的方式,和自己的過去道別,和雙親和解(打從心底原諒他們,他們當時可能身心上都無能力照顧好你)
■ 負起生活上該承擔的責任及角色,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
■ 自己當自己的父母
■ 以身作則示人
以上,詳細請參考書中內容。
自己的狀況,自己確認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人馬上會認為自己是依附障礙的患者?但是,任何概括的論述都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很快的對號入座這種心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巴納姆效應」,謹慎為之。
書末有個「依附障礙測試」,或許大家可以做做看,說不定會有出乎自己意料外的結果。
經由測試結果如果可以正視自己,了解孩童時期影響我們自身多深,說不定很快就能揮別身心理上的不適?
同時,如前述,書中一再強調,依附障礙也能成為創造的原動力。如何克服依附障礙,如何讓自己再接下來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相信,是這本書著作的初衷。
作者最後寫道:
正因為不容易做到(克服),才有嘗試努力的價值。(p303)"
整理自:出処 — 長引く病気の陰にある「愛着障害 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
其他參考>>依附障礙(RAD & DSED)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