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專注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全文筆截:
現今家庭中小孩少,得到大人的關注多,所以「專注力缺陷過動症」的發現率相對的愈來愈高,
但有時候只要是高活動量或「GG蛇」就被建議來我的門診,常常我必須很小心,不能下錯診斷或不小心放過一個真正的「專注力缺陷過動症」。
由於「專注力缺陷過動症」名稱冗長,以下僅就「ADHD」簡稱來代替「專注力缺陷過動症」一詞。
現在的兒童比起以前,除了承受著較多的潛在性持續壓力外,同時也有很多外來的誘惑,所以對任何事都容易心不在焉或甚至反抗,而增加了鑑別的困難度。
若過度診斷,不加思索就斷言ADHD,而說「因為是ADHD,沒辦法」,會影響周遭的人錯誤對待方式,害了這個小孩;
反之,如果過度猶豫,不能下ADHD的診斷,認為這個小孩正常,而「安逸的期待」,最後這小孩可能因為不如預期而過度努力,陷入痛苦之中。
即使是ADHD的小孩也有各種的煩惱,因為來自大人們和同儕的各種壓力,使得ADHD的紊亂行為更多。
因此無論針對一般兒童或ADHD小孩,大人的教養方法也大大的影響著小孩的氣質。
在閱讀並了解ADHD之後,無論家中的小孩是否有ADHD的特質及傾向,相信家長可以對於小孩的教養有一些心得才是。
「專注力缺陷過動症」的主要症狀有三:
1 專注力散漫:
「注意力缺陷」並不是說小孩不能注意,反而是注意力太多,所以對各種刺激全都反應了,而不會做適當的選擇,
所以做功課或上課時,一隻小虫飛過,一個人從窗外走過他都會轉頭回應一大下;
老師給他的所有交代和學習,他似乎全盤接收,卻「不留痕跡」,忘得一乾二淨,當然他所做的事就會「很雜」,而且因為無法選擇重點記憶,就會有學習困難;
又常常忘了帶聯絡簿、作業甚至書包,常丟掉東西;什麼事都做不好,造成他個人很大的困擾,當然自信心就大大的降低了許多。
2 過動行為:
老師或父母還在說明或教誨,他就忍不住站起來走動或跑出去,甚至搞破壞,好像非常的「以自我為中心」,想怎樣就怎樣,所以被認為是壞小孩,而他卻覺得他不是故意的,沒有人了解他。
有些小孩雖然沒有明顯的爬上爬下等過動行為,看似安靜的坐著,卻是意念紛飛,無法靜上心來學習或做功課,這是內在的過動意念。
3 衝動:
看到別人有一點小動作,在還沒有搞清楚實際狀況之下,他就馬上有反應甚至做出攻擊,一旦對方受到傷害,就會對他產生害怕、討厭,而孤立他,如此,一直惡性循環。
所以ADHD不擅長交朋友,內心孤獨寂寞。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問題外,ADHD還常常會伴隨有下列幾個問題:
1 學習表現不穩定,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
只有在一對一或小組、干擾較少、大人明確的提醒或指導、新鮮有趣或變化多的情境等,他才會表現得較好,在大團體及規範多的環境,則表現較亂;
因為表現時好時壞,被怪罪是故意的、偷懶、不夠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對自已的行為缺乏控制力造成的。
所以他們是必須有特殊需求或需要協助的小孩,但他們不像其他聽障、視障或智障者可以有較客觀的測試來証明,所以往往被忽略了。
2 難以學習規律性的行為:
因為易忘、缺乏組織、衝動,使老師或家長覺得不易管教,容易犯規。
如果沒有適當的包容和正確的教導,小孩會被錯怪而過度緊張,愈來愈退縮或乾脆反抗、判逆。
3 人際關係不佳:
過動不守規矩所以破壞力大,衝動所以易與人衝突。
如果老師又落井下石,當眾責備,在沒有人接受的狀況下,他的挫折將更大。
4 多數具有軟性神經學徵兆:
包括聯合動作、協調不良、步態不平衡及感知覺問題。
因為感覺調節和感覺處理(觸、本體、前庭、視、聽、嗅、味)的問題,使得有一大部份ADHD的小孩無論在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或桌上的寫字和美勞活動及在家中的日常生活功能或各項遊戲都顯得較笨拙。
一般而言,四到六歲的兒童已可以較順從,他們的自我約束和社會化能力漸漸發展成熟,並且願意遵從一般規範,可以講理並且願意與人妥協;
可以花時間完成指定的作業(活動),較不會分心,較可控制衝動,也就是會停下來想一想。
就像其他的發展遲緩一樣,有一些被診斷為ADHD的小孩,只是因這方面行為抑制、自我約束和社會化能力的發展比較慢,
只要家長和老師給予適當的包容、正確的管教和足夠的耐心等待,直到這部份的發展成熟,這小孩就不致於被貼上ADHD的標籤了。
ADHD的處理原則:
1.重視他、鼓勵他:
專心傾聽他說話,尊重他;重視他的小小成就(當然努力找出他的小小優點),大大的誇讚他,引導他往正向發展。
2.堅持管教原則:
什麼行為該被責備,什麼事情該被允許,一定要區分得很清楚並堅守原則。
很重要的是家長或老師在管教時,不能有過度的情緒,只要堅持守住原則。
但必要時,得降低標準,鎖定修正「不對的事」新的標準才有效果,然後一點一滴的逐次提高課題層次。
管教的大人們,通通確認並態度一致,徹底執行,才能使這小孩的紊亂減到最低。
選擇在他冷靜的情境下才執行教訓,以他了解的語言,簡單扼要說明,話太多反而難使他理解。
教訓過後一定要聽他說話,為了讓他思考,一定要保持沈默。
不要完全否定他,急著說「不可以!」盡量在某種程度上接納他的想法和行為。
3.了解他的認知程度(型態):
對能力不好的兒童,要寬容他,但不是隨他去,只是降低要求標準,讓他慢慢成長,但不是不成長。
找出學習的方法在那方面較好,通常空間認知較差,因到果的掌握較差,所以建議用時間表來計畫學習。
4.確定學習目標,也讓他知道此目標:
這一群小孩對事情的因到果關係較難掌握,
建議陪他一起設定步驟和目標,同時把大步驟做小步驟化,接著工作分析後,給予具體的指令;
若完成一步驟,則不吝明確告訴他「你已完成某一段工作,很棒 !」。
5.使他快樂,選擇優勢來學習:
使他做得愉快,動機才會增強;
選他的優勢來學習,譬如他喜歡火車,就選火車做主題來學習,甚至請他發表,他的同學就會欣賞他、尊重他,無形中增進了他的人際關係。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 (ADHD)的治療:
1.藥物治療:
目的是改善專注力、活動量和衝動性,以Methylphenidate 最常被使用,
其中「利他能」屬立即釋放劑型 以每天5-10毫克開始,最大劑量可至每天80毫克,建議餐前服葯,以免食物影響葯效,服用後1-2小時後到達血液高峰值,而半衰期只有2-3小時,所以可能第四節就出現不專心、坐立難安或作弄別人的行為。
專思達(Concerta)則屬於延長釋放劑型,藥效出現的時間會比利他能慢但是可以維持到傍晚,所以每天只需吃一次。
2.行為治療:
為了提昇注意力及自我控制力,甚至可以讓小孩了解病況。
每天設定「某某兒童時間」,以「一對一」來「集中刺激」較容易傳達我們要給他的訊息,和了解兒童的想法。
此時常常想向他說很多話,但是大人應按耐住,先靜靜的傾聽他說,知道他在想什麼。
3.感覺統合治療:
有計劃的設計增加各項感覺輸入的活動(包括前庭、本體和觸覺等)和知覺區辨能力的訓練,在遊戲中加入計劃性動作的學習和手眼協調的訓練。
往往在接受一段感覺統合治療後,除了動作協調性之外,專注力和行為也會改善。
4.社會技巧訓練:
多次演練良好的禮貌、社交技巧和規矩的訓練可以幫助他改善人際關係。
5.認知學習輔導:
選擇在安靜、人少的環境中,給予有限的刺激和學習,在少量的刺激和少量的課題中,學習成效較好。
6.加強情緒調適:
大人們對於ADHD小孩所犯的錯誤,必須常常包容,避免落井下石,貼上標籤,但仍然得堅守原則,做出適當的說明和處罰。
7.親職教育:
親子有良好的關係很重要,須花很多的時間和耐心,成為他最信任的人。
8.治療情境結構化:
簡單佈置的環境,減少注意力的分散;
按照一定的次序來進行學習項目,以減少紊亂。
9.團體治療人數少:
利用團體人數的控制,以挑戰其專注,但須避免嘈雜的環境和過多的刺激,以免分散注意力或造成無法控制過度的衝動。
10.環境要單純不要有分心物品或事物:
整齊簡單有條理的家庭佈置,有助於穩定情緒和注意力。
收納玩具在有門的櫃子或抽屜,一次只拿要玩的一樣玩具就好。
桌面要乾淨,只擺必要的用具。
11.分段學習,指導語簡明、清楚,逐項分次教導:
無論玩任何安靜且須注意力的遊戲如積木、串珠、畫圖、聽音樂或聽故事、剪貼、拼圖等,
皆須由簡單的開始,有計畫的逐漸拉長時間或增加難度。
分段的方式來完成作業及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必要時使用備忘錄來幫助記憶事項。
12.重視自我行為規範的養成:
從小就培養規律的作息,三餐、功課、玩、睡覺等,生活有結構,才不會無所適從。
很多家長只擔心兒童不當的問題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困擾,卻沒有注意到兒童本身可能因為處在過大的壓力下,才造成焦慮和注意力不集中而惹出事端或甚至採取反抗態度,
所以光是以行為就來認定ADHD,是不公平的。
一般而言,伴隨著情緒且在短期間內就收斂的問題行為,千萬不要當作是ADHD來考量較好。
我們寧願針對每個人發生的問題, 尋找方法去解決個別的問題比作診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