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能讓歧視消失的,是理解與關懷。」愛滋零距離計畫,喚回人與人的親密關係
內文截摘:
台灣法律明文規定,感染者在就醫時有義務要告知自己的身分,而且醫務人員不得拒絕醫治,但事實上許多人會以設備不足作為藉口拒絕看診。
愛滋就像其他的慢性病,定期服藥就可以控制好了。感染者的生活不會因為愛滋而有多大的影響
「標示有他的必要性,但我們希望標示出感染者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而非歧視。」
感染者要的是「同理」而非「同情」。「同情」是比較簡單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卻是居高臨下的施捨,只有「同理」才能和他站在同樣的高度,理解對方的難處並給予最恰如其分的協助。
愛滋感染者抵抗的多半不是病魔,而是大眾對疾病的不理解與恐懼。
而我們能做的,是不會因為對方是愛滋感染者而差別待遇的正常相處;
是讓理解與支持,成為對方生命的出口;
是當感染者被不友善的社會抽離得只剩下空殼時,重新在空殼中注入愛,將人與人間分開的雙手再牽起來。而這份愛,名字叫做理解與關懷。